科博館地球環境廳芸芸眾生展場參考資料10之8
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生態系
May & Freak 編寫 2012年11月22日
芸芸眾生展場的第七個生態系: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
圖1. 哥斯大黎加面積51,100平方公里,境內共有九座活火山。
全國共設置了約30座國家公園,超過國土總面積10%。作為生態保育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之用,同時也是地球上百分之四的植物花卉和動物蟲鳥的家鄉。
由於哥斯大黎加地處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,一邊是風光旖旎的加勒比海,另一邊是波瀾壯闊的太平洋,因爲垂直氣候的緣故,加之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,使哥斯大黎加有熱帶、亞熱帶、暖溫帶到寒溫帶的各種動植物分佈。因此使得這個地區成爲一個理想的研究生物進程的實驗室,在不及全世界萬分之一的土地上,孕育出占世界百分之四以上的物種。所有這些大自然的恩賜,使哥斯大黎加政府一連在這個小小的國度建立了約30座國家公園和保護區,使無數的哺乳動物、鳥類、兩棲動物、爬行動物、淡水和鹹水魚類,及大量珍稀植物免遭滅絕。
文字來源:reading.buddhistdoor.com/.../...
圖2. 哥斯大黎加的國家公園及保留地。
請對照參考:臺灣面積36,000平方公里共有八座國家公園。
1.
墾丁國家公園 民國73年01月01日
2.
玉山國家公園 民國74年04月10日
3.
陽明山國家公園 民國74年09月16日
4.
太魯閣國家公園 民國75年11月28日
5.
雪霸國家公園 民國81年07月01日
6.
金門國家公園 民國84年10月18日
7.
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民國96年1月17日正式公告設立
8.
台江國家公園 民國98年10月15日正式公告設立
圖3. 展場的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。
圖4. 展場的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之二。
註:對熱帶雨林「植物」有興趣的朋友,可考慮前往科博館「植物園熱帶雨林溫室」参觀。植物園熱帶雨林溫室是由懸吊式鋼構玻璃帷幕所構成,地上高度31公尺,地下高度4.5公尺,直徑56公尺。在2500平方公尺的展示面積中栽植了500種左右的植物,主要在模擬熱帶低地雨林的環境,展示雨林植物的多樣性。
圖5. 植物園熱帶雨林溫室外觀。
圖6. 植物園熱帶雨林溫室內景。
圖7. 面板上的熱帶雨林─世界上最富饒的棲所。
熱帶雨林生態系的特徵:
1.分布:低緯度地區(熱帶,接近赤道)。
2.環境特徵:
(1)日照充足,降雨豐沛,終年為生長季。
(2)植物高大,垂直分層複雜,林底地面層昏暗。
(3)生產力高,生物種類繁多。
(4)潮濕高溫,適合微生物生長。動植物遺體分解迅速。
3.特殊適應方式:
(1)附生植物多(蘭花、蕨類),利於吸收陽光。
(2)密林中行動不便,多種動物可在密林中滑翔。
(3)密林中視線受阻,鳥類與猿類多以聲音或面部表情溝通。
熱帶雨林生態系的特徵之二:
(1)物種繁多的生態系。
(2)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,植物以常綠熱帶雨林為主。
(3)長年氣候變化少,溫度高(溫度範圍為:20℃~30℃)、雨水充沛且平均分布在各季節(年平均雨量為2,000〜4,000㎝),濕度80%以上。
(4)主要分布於亞馬遜河流域、非洲剛果、尚比亞盆地、東南亞一些島嶼如婆羅州、新幾內亞等。
(3)熱帶雨林闊葉樹為主,植物常有垂直分層的現象。
圖8. 熱帶雨林由上往下分成:
(1.)
外露冠層
(2.)
中間層
(3.)
灌木層
(4.)
地面層。
「熱帶雨林的生態環境適合植物生長,故常形成茂密的森林,各種植物對光線的不同需求形成樹冠分層的現象。以亞馬遜河熱帶雨林為例,植物可依其高度分成五層,最高層距離地面45公尺以上。熱帶雨林基本上均至少可分為三層:
1.
頂層為樹冠層植物生長最茂密。
2.
其下的灌木層則稀疏清爽。
3.
最低層為地被層,以草本植物及蕨類為主。
一般而言,樹冠層綿密的枝葉與藤本植物、依附植物糾纏在一起,是熱帶雨林光合作用最旺盛的地方,大部分的花果亦在此產生,因此吸引了許多昆蟲及大形動物。冠層的樹通常需要較多的陽光,因此他們為求在最短時間內佔得優勢的空間,種子掉落地面萌芽後,通常就一直向上直立生長,達到一定的高度或是取得一定的優勢後,才會開始長枝條。因此這些樹木不但樹幹筆直,且分枝枝條距離地面都有一定的高度,形成了熱帶雨林中冠層樹種主幹筆直的景觀。例如熱帶美洲的號角樹(ceropia),一年可以長25公尺,很快的就可以佔據大面積的空隙。本溫室中除吉貝木棉外,馬尼拉欖仁、柚木、大葉桃花心木、桃花心木、巴西橡膠樹、號角樹、…等皆為熱帶雨林冠層樹種。高大樹木頂層的環境與底層不同,此處陽光充足,空氣暢通,樹木可利用「風」來傳播花粉、果實或種子。吉貝木棉的種子被棉毛包被,其棉毛纖維不易吸收水分,可以帶著種子在空中漂浮,使種子傳播的更遠。有些樹木的果實或種子有翅,落地時旋轉落下,速度較緩,可以藉著風力傳播的更遠。熱帶地區的樹形與溫帶樹種不同,北方的針葉樹多成金字塔形,枝葉下垂,可以讓落在枝條上的雪快速滑落,以免積存枝椏間使得枝葉無法承受積雪重量而斷裂。熱帶樹木的枝條不用承受積雪,可以向上向外伸展,形成平頂且枝葉向外的樹形。」─摘錄自科博館熱帶雨林溫室參觀活動單
展場展示的主要動物種類:
1. 三趾樹懶
2. 切葉蟻(Leaf cutter Ant)
3. 箭毒蛙
4. 建棚蝙蝠Tent-making
bat (Uroderma bilobatum)
5. 松鼠猴
6. 蜘蛛猴
7. 蹄鼠
8. 美洲豹貓(Leopardus
pardalis=ocelet)
9. 負子鼠
10.中美貘
11.金剛鸚鵡(macaws)
12.美麗鸚哥(Amazona farinosa)
13. 栗嘴巨嘴鳥(Ramphastos swainsonii)─未展示
|
展場上的植物:
圖9. 赫蕉(Heliconia
sp.),在芸芸眾生展場戶外,旅人蕉的下方,也有好幾顆赫蕉。
(1.)
赫蕉科(Heliconiaceae)是單子葉植物薑目的一科,本科又稱為蠍尾蕉赫科,赫蕉科只有赫蕉屬一屬,約有100〜200種,主要分佈在熱帶美洲。
(2.)
具有像香蕉的大葉片及眩目的穗形紅色花序。
(3.)
僅有少數草食動物吃牠,長在樹木較稀疏有陽光的地方。
(4.)
通常每種赫蕉各有特定種類的蜂鳥代為傳粉,種子經由蜂鳥的糞便傳播。
圖10. 奶樹(Brosimum
utile) ;奶樹(Brosimum
utile)的葉及花。
Vascular Plants of the Osa Peninsula, Costa Rica
(1.)
哥斯大黎加的某些雨林中常見的喬木,具大板根。
(2.)
牠的乳狀樹汁液及大果實可供食用,也有人採其樹皮做衣服和藥。
圖11-1. 奶樹(Brosimum
utile)的果實。
圖11-2.奶樹(Brosimum
utile)的汁液。
圖12. 面板上的美洲豹貓。
圖13. 美洲豹貓(Leopardus pardalis=ocelet)─展場的照片
(1.)
豹貓是夜行性獵食者。
(2.)
體長70〜90公分,體重11〜16公斤有良好的夜視力,眼旁的白圈於夜間將額外的光線反射至眼內。
(3.)
很會爬樹、游泳,領域性強。
(4.)
牙齒銳利適合撕裂肉類,而砂紙般的舌頭則負責將最後一些肉從骨頭上刮下來。
(5.)
野外壽命7〜10年;動物園中可活20年。
圖14. 美洲豹貓(Leopardus pardalis=Ocelet)。
美洲豹貓染色體36條與其牠貓科動物的染色體38條不同。(現存貓科動物共37種,屬於美洲豹貓屬的佔7種。)
圖15. 展場的三趾樹懶。
(1.)
樹懶是生活在樹上的哺乳動物,由於牠行動遲緩,所以有這樣一個名字。樹懶屬於貧齒目樹懶科,分布在中美洲南部到阿根廷東北部地區。
(2.)
樹懶外型十分滑稽、奇特。短短圓圓的頭,配上長長的四肢,尾巴發育不良,短得幾乎看不到,耳朵也不明顯。全身長滿粗毛,毛上寄生著一種小的綠藻,使毛皮看上去呈綠色,在樹林裏,誰也不容易發現牠。靠著四肢的利爪,樹懶總是身體倒懸的鉤住樹枝。不祇是移動時倒懸身體,吃、睡、交配和生產也都是這樣的姿勢,可以說牠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倒掛在樹枝上的。
(3.)
在樹上,樹懶可以自由自在活動,可是一到地上就笨拙無比,幾乎沒辦法行動。不過牠卻善於游泳,潛水耐力也比一般陸生動物強。樹懶通常是夜間覓食,白天睡覺。他們常是單獨行動,很少成群一起,遇到敵害時,靠利爪、利牙及長臂當武器。母樹懶產下幼兒後,把小樹懶攜帶在胸前長毛裏。哺育五週後,小樹懶可以吃固體食物了,才放下來。
(4.)
樹懶可分為二趾樹懶和三趾樹懶兩大類。二趾樹懶每一前肢有兩個利爪,身子大約六十公分長,毛灰褐色。牠比三趾樹懶活躍些。在地上,能夠以四肢支撐身體,緩緩行走。以樹葉、果實為食物,曾經被飼養,活了十一年之久。三趾樹懶每一前肢有三個利爪,身子比二趾樹懶小些,行動更遲鈍,背上有橘紅色或鮮黃色斑點。三趾樹懶沒辦法用四肢支撐體重,在地上祇能趴伏著,以前肢攀住物體,才能拉著身體往前行。三趾樹懶專吃蕁麻科裏某一類樹木的枝條和葉子。可能由於食物的限制,至今很少有飼養成功的例子。
(5.)
每星期只到地面排泄一次。
|
|
|
|
圖16. 褐喉三趾樹懶也是動物王國的游泳好手,有時甚至會上演横渡河流或湖泊的「壯舉」。
圖17. 面板上的負子鼠及中美獏。
|
圖18. 展場的負子鼠。
(1.)
負子鼠的分類是:有袋目、鼠科。主要棲息在林地。以水果、昆蟲、蛋、小型脊椎動物為食。一般的成年負子鼠重約4-6公斤,頭身長约38-51公分,尾長約30-35公分,懷孕期為12-13天。
(2.)
負子鼠是北美洲有袋哺乳類動物,幼鼠出生後會爬到母鼠的育兒袋中。
(3.)
幼鼠常會騎乘在母親背上,故稱為「負子鼠」。
圖19. 展場的中美貘。
中美貘的臉部、喉部有一塊乳白色印記,面頰上則各有一個暗點。身體的其他部分則為深褐色或灰褐色。是三種美洲貘中體型最大的,也是墨西哥到南美地區所見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。
中美貘的體長通常為2米,身高1.2米,成年中美貘的體重在240-400公斤。與其他的貘一樣,它們的鼻子較長,可以靈活伸縮。前肢為四趾,後肢為三趾。
──維基百科
圖20. 中美貘:中美貘的臉部、喉部有一塊乳白色印記。
圖21. 面板的切葉蟻描述。
圖21-2. 展場的切葉蟻。
圖22. 兩隻切葉蟻正在搬運一個樹葉片斷。這張照片是在哥斯大黎加蒙蒂維德生物霧林中拍攝的。
圖23. 切葉蟻(Leaf cutter Ant)是居住於中南美洲亞馬遜雨林的螞蟻,總共有47個物種。
切葉蟻以切割葉子而得名。被切下的葉子被搬進蟻穴後,還會被弄碎成黏糊狀的葉糊,並長出真菌來,而這些真菌會成為切葉蟻的食物來源。─文字來源 維基百科
圖24. 展場的金剛鸚鵡,世界上共有350種鸚鵡,其中17種是屬於金剛鸚鵡(macaws)─長尾及巨喙是其特徵。
圖25. 紅綠毛金剛鸚鵡(red-and-green macaws)。
一對紅綠毛金剛鸚鵡在玻利维亞瑪迪迪國家公園(Bolivia's Madidi National Park)内飛翔。這類鳥壽命很長且成對生活,雌雄鸚鵡幾乎每分每秒都在一起。
圖片為〈國家地理雜誌〉2002年3月號的《瑪迪迪:玻利维亞會喪失這個新建國家公園嗎?》一文而拍攝,未刊刊發,圖文據此文改編。
圖26. 位於科博館植物園溫室的箭毒蛙,是中、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動物。因為當地原住民將牠們身上的毒素塗在箭上,故得此名。
此科下有超過175個物種,只有3種的毒素是用在箭毒方面。─維基百科
松鼠猴
圖27. 面板上的學名Saimiri oerstedii是紅背松鼠猴的學名而不是松鼠猴的學名。
※展場的面板上說松鼠猴僅產於哥斯大黎加與巴拿馬,那是誤導觀眾的訊息!
事實上只有紅背松鼠猴Red-backed squirrel monkey (Saimiri oerstedii)才是僅產於哥斯大黎加與巴拿馬的一小塊區域。
更明確一點的說:展場面板上的學名Saimiri oerstedii是紅背松鼠猴的學名,並沒有錯,所以顯然是將學名翻譯成中文時不小心而翻譯錯了。
圖28. 紅背松鼠猴(Saimiri oerstedii)存在的小區域。
『牠們只限於在巴拿馬西北端近哥斯大黎加邊界,與及哥斯大黎加的太平洋海岸,主要在瑪蘭安東尼爾國家公園(Manuel Antonio National Park)及基督山國家公園(Corcovado
National Park)。』─文字來源維基百科
圖29. 一般松鼠猴(common squirrel monkey)分佈於南美洲的廣大地區。
圖30. 松鼠猴之一。
圖31. 松鼠猴之二。
(1.)
松鼠猴(學名Saimiri
sciureus)是一種小型的新世界猴,屬於卷尾猴科,分佈於南美洲的大多數國家。
(2.)
群居動物,最多可達300隻猴子,生活在潮濕的熱帶雨林地區,母猴在群體中佔據統治地位。
(3.)
松鼠猴是一種非常靈活的猴,雜食性,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無脊椎動物為食,有時也吃水果、種子和植物的其他部分。─文字來源:維基百科
(4.)
松鼠猴平均體重1.4公斤。
※紅背松鼠猴(Saimiri
oerstedii),又名赤背松鼠猴,是哥斯大黎加及巴拿馬的一種松鼠猴。牠們只限於在巴拿馬西北端近哥斯大黎加邊界,與及哥斯大黎加的太平洋海岸,主要在瑪蘭安東尼爾國家公園(Manuel Antonio National Park)及基督山國家公園(Corcovado
National Park)。─维基百科
圖33. 紅背松鼠猴(Saimiri oerstedii)。
圖34. 展場的松鼠猴。
圖35. 松鼠猴之三。
圖36. 松鼠猴之四。
圖37. 展場的蜘蛛猴。
圖38. 蜘蛛猴。
蜘蛛猴科(學名Atelidae),是新世界猴的一科。以前被歸入卷尾猴科。蜘蛛猴科的猴體型較大,包括吼猴、蜘蛛猴、絨毛猴等。
蜘蛛猴科的猴子手指和腳趾上有長長的指甲,幫助它們靈活地攀爬樹木。運用臉部表情和吼叫聲來傳遞訊息。
蜘蛛猴科以堅果、漿果和昆蟲為食。─文字來源維基百科
蜘蛛猴平均體重14公斤,為松鼠猴10倍。
蜘蛛猴手掌缺大拇指,仰賴靈巧的尾巴攀附樹枝。
|
圖39. 蜘蛛猴,請注意牠的手掌僅有四指,缺大拇指。
圖40. 美洲豹的體型比老虎和獅子小,是世界上第三大的貓科類動物。
圖41. 美洲豹的外貌與豹非常相似,但其體型一般比豹大,身軀也比豹健壯,行為和棲息的習性與虎較相似。
是美洲地區唯一的豹屬動物。
牠們生活於多水之地,且跟虎一樣,是喜歡游泳的貓科動物。美洲豹愛獨行,是蟄伏突襲的掠食者。
美洲豹在很多美洲土著文化的神話中常常出現,包括馬雅和阿茲特克。─文字來源
維基百科
圖42. 面板的建棚蝙蝠。
圖43. 建棚蝙蝠Tent-making bat (Uroderma bilobatum)。
圖44. 建棚蝙蝠(Uroderma
bilobatum)。
(1.)
一種特殊的蝙蝠,能咬斷香蕉或棕梠大葉子的中肋,用此葉作為其棲所。
(2.)
或獨居,最多十幾隻一群。
(3.)
可能長達數週,白天都回到同一片葉子上棲息。
圖45. 面板的美麗鸚哥(Amazona farinosa)。
圖46. 展場的美麗鸚哥(Amazona farinosa)。
圖47. 面板上的栗嘴巨嘴鳥(Ramphastos swainsonii)。
圖48. 栗嘴巨嘴鳥(Ramphastos swainsonii)。
圖49. 巴西亞馬遜熱帶林(Brazilian Amazon rain forest),從1988~2010森林被砍伐的情形。
以往熱帶雨林(Tropical rainforests)佔地球陸地15% 的面積;現僅存 3%!!
|